吃太多豆腐易危害健康 正确的保存方法延长豆腐时间 豆腐是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味道鲜美,口感柔和,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它已经成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但是,豆腐虽然好吃,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有些人经常吃豆腐,不仅会起到保健作用,还会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下面360常识网列出不能经常吃豆腐的人!
3种人不能常吃豆腐
豆腐是一种由大豆、青豆和黑豆经后加工制成的食品。中医认为豆腐具有极佳的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但是豆腐也有缺点,有的人经常吃,会损害身心健康。
动脉硬化患者
豆腐富含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会转化为半胱氨酸,还会对动脉壁的内皮细胞造成很多不利的损伤,从而容易造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动脉壁上堆积,这也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及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不怕天,就怕动脉硬化。因为动脉血管遍布全身,动脉硬化会随着疾病继续发展,从而危及全身的所有器官和系统。
其中,脑动脉梗塞可引起脑出血或脑梗塞,肾动脉硬化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所以对于动脉硬化患者来说,吃豆腐的危害是很大的。
肾脏方面疾病患者
豆腐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被人体摄入后在体内代谢,然后转化为含氮化合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本身处于衰退状态,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也在下降。这时候吃豆腐,会造成体内植物蛋白过多,对肾脏造成严重负担。
因此,希望一些肾脏疾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少吃豆腐等豆制品。此外,豆腐还富含钙,摄入过多后不能及时分解,从而造成沉淀,导致结石的形成。
肠胃不健康人群
豆腐又软又嫩,很多人觉得容易消化,所以会选择在饮食中多吃豆腐。对于一些肠胃不健康的患者来说,经常吃豆腐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众所周知,豆腐是由大豆制成的,大豆含有大量的嘌呤,这种物质可以促进胃液的分泌。对于一些胃溃疡患者来说,胃液的分泌会对溃疡面造成严重的损害,加重病情的发展。
此外,豆腐还含有低聚糖、棉子糖等物质,容易与肠道细菌结合,产生一些气体,也是导致腹胀、腹痛、打嗝等不良症状的主要因素。
因此,患有胃肠疾病的人需要减少日常饮食中豆腐的摄入量,尤其是消化性溃疡严重的人。
豆腐的常见做法
家常豆腐
配料:豆腐、盐、鸡精、葱、姜、蒜、酱油、豆瓣、辣酱、白糖。
练习:
1.将北豆腐放入蒸笼蒸10分钟左右,取出冷却备用。
2.将豆腐切成厚度适中的菱形块。
3.锅里放油,烧至60%左右热。加入豆腐块,煎至两面金黄。
4.青椒切段,用豆腐油烧至七成热,加入葱、姜、蒜,加一勺辣酱,炒红油。
5.加入炒豆腐,翻炒,加一勺糖,加点酱油,翻炒,加一点水。
6.炒汤快干的时候,加一点盐和鸡精。
脆皮豆腐
配料:豆腐400克,鸡蛋1个,青椒1个,大蒜3瓣,醋半勺,酱油2勺,糖适量,香油和花生油。
练习:
1.将豆腐浸泡在盐水中,沥干水分,切成相同厚度和大小的块。
2.将鸡蛋搅拌均匀,打碎成蛋液。
3.将豆腐块均匀蘸上蛋液。
4.锅内放入油,加热至七成热,放入豆腐块,煎至两面金黄,上碟。
5.青椒蒜瓣切碎,加入酱油、醋、白糖、香油,榨汁。
6.把炸好的豆腐块蘸酱吃。
鱼香豆腐
配料:北豆腐、豆瓣酱、大蒜、生姜、糖、醋、酱油、盐、油。
练习:
1.将豆腐切成小块(小的更好吃),放在油锅里炸至表面金黄,取出备用。
2.将大蒜和生姜切碎,混合一小碗鱼露:1勺酱油、2勺醋和1勺白糖。
3.锅热后,倒入油,翻炒姜蒜末。
4.倒入豆沙,翻炒,然后倒入2勺水或肉汤。
5.倒入豆腐,搅拌均匀。
6.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鱼露,大火煮至汁液收集。
保存方法
延长豆腐时间
豆腐存放时间长了容易变粘,影响口感。豆腐只要在盐水中煮开,冷却后和水一起放入保鲜盒中,然后放入冰箱,至少可以保存一周而不变质。
新鲜豆腐可以冷藏。真空包装的豆腐一旦打开包装就必须储存。可以放入水中,然后装在密封的盒子里,放入冰箱。如果你每两天换一次水,你可以保存一周。冷冻豆腐更有弹性,颜色也更黄。烹饪前放入冰箱解冻,尽量少改变其质地,防止细菌滋生。
购买须知
1.眼睛观察
南豆腐,俗称水豆腐,无水纹,无杂质,质量上乘;那些有水线、气泡、细小颗粒、颜色偏黄的都是劣质豆腐。
北豆腐俗称老豆腐,蛋白质含量比水豆腐高(一公斤大豆可以做出两公斤以上的老豆腐,可以做出四公斤左右的水豆腐)。老豆腐里有气泡,是因为老豆腐中水和蛋白质分离而流出的,这也是超市一公斤老豆腐要2块钱的原因,因为没有水(如果没有气泡,你要小心老板加食品添加剂,我不是否认添加剂,但我们尽量少吃)。四川射洪天仙的老刘豆腐很有名。正宗卤水豆腐,30年品质,绝对不含任何其他添加剂(卤水除外)。我们应该尽量吃天然食物,吃当天的豆腐。
2.针头识别法将针头握在手里,在离豆腐30 cm的高度放开,让针头自由下落。如果能把针插进豆腐里,那就是优质豆腐。(老豆腐可能不合群。)。
3.用刀切,不然不能太老。颜色鲜艳,口感好。
4.石膏豆腐,有的吃了会有沙粒的感觉,因为石膏不太碎,不好吃。
辨别技巧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水豆腐,也就是黄豆豆腐。所以你会发现市面上有很多食品都是用‘豆腐’这个词,比如杏仁豆腐、牛奶豆腐、鸡蛋豆腐、花生豆腐、米豆腐,都是以食品原料为定语,或者是用商业名称为定语的,比如‘玉子豆腐’、‘日本豆腐’。这些食物被称为“豆腐”,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感官特性也是湿润、白色和嫩滑的,味道很滑,很像豆腐。然而,这些“豆腐食品”的原料中没有“豆腐”中的豆类。
他们口味不同,吃法不同,但要注意的是‘这豆腐不是另一种豆腐,营养功能不能对等’。制作不含大豆的豆腐也是基于蛋白质胶体溶液在凝固剂的作用下可以凝固成型的原理。例如,牛奶是一种均匀的乳白色液体。发酵制成的酸奶就像‘豆腐脑’。牛奶豆腐可以通过挤出水来制作。还有用鸡蛋制成的胶体溶液再凝固而成的‘鸡蛋豆腐’(市面上的‘日本豆腐’大多是鸡蛋豆腐)。
因为原料不同,所以各种‘豆腐’的营养价值和大豆做的‘真豆腐’是不一样的。但差异不一定代表不如别人,但选择时要根据营养需求确定食用品种。各种没有大豆的‘豆腐’是不可能有大豆豆腐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的,比如植物雌激素和富钙(含钙食物)。‘鸡蛋豆腐’和‘牛奶豆腐’中含有动物脂肪和胆固醇。俗话说,‘青菜豆腐各有所爱’,尤其是大豆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