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中药期间需要忌口的食物 吃中药要遵守的禁忌大全 中医和西医不一样,所以吃中药需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日常饮食中。那么吃中药有哪些禁忌呢?我们用360常识来看一下。
吃中药三大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
有些人认为中药[2]越贵越补药,往往花高价买鹿茸、人参等中药。其实滋补效果不一定好。“缺什么,就需要什么”是补药的基本原则,中药的功效不应该以价格来判断。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相应的补品,尤其是老年人,要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
说“多吃补药,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冬季大量补品会突然增加脾、胃、肝的负担,使长期虚弱的消化器官无法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误区3: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非虚证者不宜补虚。就连虚证也可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人体器官与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是不同的。补药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结合各种补药的表现特点,对症施治。比如热体质者,不宜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药。
吃中药有哪些禁忌要遵守?
1、忌浓茶
服用中药时一般不要喝浓茶,因为茶中含有鞣酸,浓茶中鞣酸含量较多,会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特别是服用“阿胶”、“银耳”时,忌随茶服用。同时服用会沉淀茶叶中的单宁和生物碱,影响人体的吸收。如果平时有喝茶的习惯,可以少喝绿茶,最好在服药2 ~ 3小时后再喝。
2、忌萝卜
服用中药(除服用理气化痰药外)不宜生吃萝卜,因为萝卜具有消食破气的功效,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的滋补作用,降低疗效,从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3、忌生冷
生冷的食物又冷又难消化。冷食还会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治疗“寒证”时,服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健脾暖胃等中药,忌食寒性食物。
4、忌辛辣
辣辣的食物是温热的,消耗风火。如果服用清热解毒、滋阴增液、凉血养阴等中药,或者痈、疮、毒等与热有关的疾病,一定要忌食辛辣食物。如洋葱、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食,若食用,会抵消中药的作用,有的还会促进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5、忌油腻
油腻食物粘稠,有助于燥湿生痰,润肠理气,不易消化吸收。而且油腻食物和药物的混合物会阻碍药物有效成分被胃肠道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服用中药期间,吃肉和油腻的食物必然会影响中药的吸收。因此,痰湿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高血粘度、肥胖等患者应避免食用动物脂肪等油腻的东西。
6、忌腥膻
中药一般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的药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起治疗作用。这种芳香物质与鱼腥味最不相容。如果哟
2.服用治疗感冒的中药时,不宜吃冷的酸性食物,因为它们有收敛作用,会影响解表排汗的药物。
3.服用清热退烧中药时,应禁止饮酒、吃肉、鱼和辛辣食物。因为酒精和辛辣的食物比较辣,而鱼和肉有生热化痰的作用,吃了会火上浇油。
4.服用温补中药时,需要避免吃绿豆、萝卜;不要喝茶,因为绿豆、萝卜、茶都是凉的,可以降低药物的温热作用。
服中药后要注意哪些?
除了大家熟悉的青红椒,还有新鲜的干辣椒、胡椒粉、胡椒、芥末、肉桂、八角、茴香、大葱、生蒜等。都属于“辣”调料的范畴。它们是热的或温的,平时适当食用对身体有好处。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这些调料也有一定的药性。比如感冒的时候喝姜汤,就当药用。
补益、清热、安神、凉血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虚证、发热、血热、失眠、溃疡、便秘等疾病,需避免辛辣。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非处方药样本说明书中有760条需要避免辛辣的中成药记录。如补虚药阿桂羊血口服液、热毒清片、消炎灵片、银黄含片、清热金银花糖浆、止咳化痰的蛇胆川贝琵琶膏、活血调经的益母草流浸膏、养心安神的那力保丸、益心宁神片等。这些常用的中成药都明确提到要避免辛辣食物。
香辛料不仅会削弱药性,还会加重病情,引起“上火”和炎症,降低免疫力或引起出血。不要因为贪一时之快而错过治疗。
“禁止辛辣”一般是指整个用药过程都要注意。病情好转,逐渐停药后,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调料。吃药的时候不仅要在做饭的时候少放这些调料,还要注意这些食材有没有添加,买菜的时候尽量少吃。